想像一下這個場景:禮拜一一大早,你準備帶領銷售團隊開會,結果團隊又丟出那個老掉牙的問題——「今年 B2B 買家到底有什麼新花樣?」你一邊喝著咖啡,一邊思考,突然發現答案其實很簡單——幾乎什麼都變了。從買家做功課、決策的方式,到他們信任的資訊來源、對科技的期待,B2B 採購的進化速度快到讓人跟不上。如果你還在用去年的數據或憑感覺判斷,早就被時代甩在後頭。
所以我直接捲起數位袖子,靠 的人工智慧網頁爬蟲,幫大家整理、驗證出 2025 年最值得關注的 50 組 B2B 關鍵統計數據。這些數字都是最新、最可靠的,隨時能在策略會議上派上用場——不用再擔心資訊過時,也不用再靠猜。現在就來看看,哪些數據能讓你的團隊在這個競爭激烈、數據驅動的時代搶得先機。
2025 年 B2B 關鍵數據總覽
在進入細節之前,先快速帶你瀏覽幾個會影響 2025 年 B2B 銷售、行銷和買家行為的重點數據:
- 全球 B2B 電子商務規模預計 2025 年會達到 ,比 2024 年的 28 兆美元大幅成長。
- 千禧世代現在已經佔 ,其中 44% 是最終決策者。
- 平均每個 B2B 採購案會有 ,大型企業交易甚至高達 15 人。
- 買家在跟銷售接觸前,已經完成 。
- ) 在正式研究前就已經列好供應商名單。
- B2B 買家平均在採購過程中會閱讀 。
- 把社群媒體當作重要資訊來源。
- 認為電子郵件是最有投資報酬率的管道。
- 會看影片來做研究。
- 已經把生成式 AI 納入工作流程。
這些數據全都透過 Thunderbit 人工智慧網頁爬蟲自動抓取、驗證與整理,確保你拿到的都是最即時、最權威的資訊。
B2B 市場成長:數字背後的動力
B2B 市場不只是穩定成長,根本是爆炸性擴張。2025 年全球 B2B 電子商務市場預計會達到 ,2026 年甚至有望突破 36 兆美元(年複合成長率 14.5%)。這個規模已經是 B2C 電商的五倍以上。如果把 B2B 電商當成一個國家,GDP 可以跟全球最大經濟體比一比。
成長動力來自哪裡?
- 重工業(製造、能源、醫療、商業服務)加速數位化採購流程。
- B2B 市集像 Amazon Business、阿里巴巴,讓買家可以輕鬆比價、跨供應商採購。
- 千禧世代和 Z 世代進入採購崗位,追求像 Amazon 一樣的數位體驗,偏好線上互動。
- 光是美國市場,B2B 電商 2025 年預計就會超過 。
B2B 電商與數位轉型
- 64% 的新世代 B2B 買家偏好數位自助管道,比起傳統面對面銷售更愛線上()。
- 80% 的 B2B 買家希望全程或部分能線上購買。
- 80% 會在採購過程中用手機,而 90% 有良好行動體驗的買家更可能回購。
- 三分之二的 B2B 買家願意在線上單筆消費超過 5 萬美元,完全不需要跟業務接觸。
- B2B 客戶現在平均會透過 10 個以上管道 跟供應商互動(幾年前還只有 5 個)。
重點提醒: 如果你的數位存在感很弱,根本沒資格參加這場比賽。
B2B 買家行為:2025 年有什麼新變化?
現在的 B2B 買家更年輕、更數位化,也更有主見。千禧世代已經佔 ,。這些數位原生族群對傳統銷售話術很有警覺,期待的是無縫的線上體驗。
- 68% 的千禧世代 B2B 買家偏好自助研究工具,不太想直接跟業務聊。
- 70% 的採購流程在聯絡供應商前就已經在線上完成。
- B2B 採購週期平均長達 11.5 個月,大型交易甚至超過 16 個月。
- 87% 的科技買家會額外設下關卡,確保採購對企業真的重要。
採購委員會崛起
- 現在平均每個 B2B 採購案會有 10–11 位決策人,大型企業交易大約 15 人。
- 52% 的採購委員會有副總級以上高層,而 79% 的採購案 CFO 會參與決策。
- 72% 的採購團隊會找外部顧問或分析師幫忙決策,這也讓採購週期變得更長。
應對建議: 及早盤點所有關鍵決策人,針對不同角色量身打造提案,幫你的內部推手凝聚共識。
數位自助與研究趨勢
- 81% 的買家只會在蒐集完資訊、準備好後才聯絡供應商。
- 買家在跟銷售接觸前,已經完成 69% 的採購旅程。
- 85% 的買家在跟業務接觸前已經明確列出需求。
- 80–90% 的買家會在初期就列出心儀供應商名單,78% 只會深入評估 3 家廠商()。
- 97% 的 B2B 買家會先看供應商網站才聯絡。
- 90% 的買家期待「即時」回應——最好 10 分鐘內就有反應。
專家建議: 你網站和數位內容就是第一場銷售會談。
B2B 內容行銷:影響策略的數據
內容是現代 B2B 採購的核心燃料。幾乎每家公司都在做內容行銷,但買家對內容的依賴程度才是關鍵:
- 90% 的 B2B 買家認為線上內容對採購決策有中度或高度影響。
- 平均每位買家在採購過程中會閱讀 13 份內容——8 份來自供應商,5 份來自第三方()。
- 67% 的採購旅程已經數位化(內容與研究)。
- 45% 的 B2B 行銷人員認為線上研討會和虛擬活動是最有效的引流策略()。
- 買家在閱讀早期教育型內容後,立即購買的機率提升 131%。
影音與視覺內容的力量
- 70% 的 B2B 買家會看影片來做研究。
- 90% 的買家認為影片是了解解決方案的首選方式。
- 52% 的 B2B 行銷人員認為影片帶來最佳投資報酬率,92% 回報影片帶來正向成效。
- 87% 的企業認為影片直接帶動銷售成長。
如果你還沒開始用影片行銷,真的錯過大好機會。就算只是簡單的 2 分鐘說明影片,也能大幅提升成效。
內容外包與製作趨勢
- 50% 的 B2B 行銷團隊至少外包一項內容製作工作()。
- 大型企業有 75% 的內容行銷活動外包。
- 84% 的外包團隊表示內容創作是最常委外的項目。
- 只有 29% 的 B2B 行銷人員認為自家內容「有效」或「非常有效」——品質還是比數量重要。
B2B 行銷管道:預算流向哪裡?
B2B 行銷人員選擇多元,但預算正流向最有效的管道:
- B2B 最佳投資報酬率管道:(1)網站、部落格與 SEO;(2)付費社群媒體;(3)社群媒體購物工具()。
- 50% 的行銷人員認為電子郵件是最有 ROI 的管道。
- 84% 的 B2B 買家會在社群媒體上做採購研究。
- 89% 的 B2B 行銷人員用 LinkedIn 開發潛在客戶,62% 認為成效顯著。
- 65% 的 B2B 組織曾透過 LinkedIn 廣告獲得新客戶。
- 74% 的品牌認為 PPC 廣告是業務成長主力。
- 46% 的 B2B 企業計畫加碼投資帳戶式行銷(ABM)。
- 70% 的行銷人員面臨證明 ROI 的壓力。
LinkedIn 與社群媒體在 B2B 廣告的角色
- B2B 社群媒體潛在客戶有 80% 來自 LinkedIn。
- LinkedIn 廣告平台是專業精準投放的首選。
- 員工倡議大幅擴大觸及——員工的人脈網路平均是公司官方頁面的 10 倍。
電子郵件行銷與潛在客戶開發
- B2B 電子郵件行銷平均轉換率約 2.4%。
- 主旨個人化的郵件開啟率提升 26%。
- 精於潛客培育的公司能以 33% 更低成本獲得 50% 更多高質潛客。
B2B SEO 現況:搜尋驅動成長
SEO 依然是 B2B 內部行銷的王者:
- 68% 的線上體驗始於搜尋引擎。
- 搜尋帶來的潛在客戶平均成交率 14.6%,遠高於外部開發的 1–2%。
- 60% 的 B2B 組織用 SEO 開發潛在客戶。
- 93% 的企業認為 SEO 對行銷目標有正面影響。
- 83% 認為 AI 將正面影響 SEO 成效。
- 65% 的高意圖搜尋會點擊付費廣告,但研究型查詢還是以自然搜尋為主。
- Google 首頁平均內容長度為 1,447 字()。
- 75% 的搜尋者不會點擊第二頁。
專家建議: 投資高品質長內容,並確保網站行動裝置友善——現在超過 60% 的網路流量來自手機。
B2B 銷售數據:銷售漏斗的阻力與機會
現實就是:B2B 銷售難度只會越來越高。
- 業務代表每週只有大約 28% 的時間真的在賣東西()。
- 45% 的銷售人員認為資料不完整或分散是最大障礙。
- 43% 的銷售主管表示銷售週期比去年拉長。
- 86% 的交易過程中會遇到停滯。
- 任何時刻,只有 5–10% 的新潛客是「熱單」,95% 可能未來才會成交。
- 在潛客詢問後 1 小時內聯絡,轉換率大幅提升。
- 47% 的銷售組織已經導入某種 AI 工具。
潛客培育與推薦效應
- 精於培育的公司能以 33% 更低成本獲得 50% 更多高質潛客。
- 經過培育的交易平均金額高 47%。
- 73% 的買家最信任同儕推薦。
- 84% 的買家願意再次向滿意的供應商購買。
AI 在 B2B 行銷的應用:現況、案例與挑戰
AI 已經不是話題,而是 B2B 行銷和銷售的核心工具:
- 81% 的 B2B 行銷人員已經在用生成式 AI()。
- 43% 的 AI 用於內容創作。
- 64% 用 AI 做客戶洞察和數據分析。
- 71% 的社群行銷人員把 AI 納入策略。
- 75% 的行銷人員用 AI 製作或編輯影片。
- 38% 的組織已經有 AI 使用規範。
- 只有 19% 的 B2B 行銷主管自認對生成式 AI 有「非常深入」的理解。
挑戰: 準確性、品牌語調、技能落差,以及跟現有流程的整合。
AI 對 B2B 廣告與內容的影響
- 近 70% 的 PPC 專家認為 Google AI 搜尋廣告轉換率最高。
- AI 可以實現動態、個人化廣告(像自動插入公司名稱、產業等)。
- AI 能同時跑多組 A/B 測試,幾天內就能優化廣告成效。
- AI 已經被用於翻譯、本地化甚至影片生成。
網站體驗與設計:第一印象決定成敗
你網站就是數位門面——買家會用放大鏡檢查。
- 75% 的買家會根據網站設計判斷企業可信度。
- 網頁載入延遲 1 秒,轉換率可能掉 7% 以上。
- 超過 60% 的網路流量來自行動裝置。
- 63% 的客戶更願意回訪有線上即時聊天的網站。
- 86% 的買家願意為更好的體驗多付錢。
- B2B 網站跳出率常見 40–60%——乾淨、快速、資訊明確的網站已經是基本配備。
B2B 採購:五大現實與行動建議
整理這些數據後,以下五個「殘酷真相」是每個銷售和行銷團隊都該正視的:
1. 資訊充足的買家不一定更好成交
- 85% 的買家覺得自己在聯絡業務前已經明確需求,但只有 9% 覺得供應商網站資訊真的可靠。
- 行動建議: 溫和引導與教育,別假設買家自我診斷正確——多問、多釐清,提供額外價值。
2. 共識決策讓交易更複雜
- 平均每案有 10 位以上決策人參與,高層參與度提升。
- 行動建議: 幫你的內部推手變成「內部銷售員」,針對不同角色準備專屬資料,鼓勵多線溝通。
3. 介入太晚,機會已經沒了
- 80–90% 的買家在正式研究前就列好名單,71% 會選擇第一志願供應商。
- 行動建議: 及早布局品牌曝光、內容行銷和帳戶式開發。
4. 問題認知不一致,交易容易流失
- 買賣雙方對問題定義一致時,成交率提升 38%。
- 行動建議: 跟買家一起釐清問題,確認、澄清並對齊後再提出解決方案。
5. 關係與品牌熟悉度往往勝過產品功能
- 84% 的買家會選擇合作過的供應商,73% 最信任同儕推薦。
- 行動建議: 每個接觸點都要建立信任,重視客戶成功,善用滿意客戶做推薦和見證。
Thunderbit 方法論:我們怎麼抓取與驗證 B2B 數據
你可能會好奇:「這些數據怎麼來的?」這裡直接公開我們的流程:
- 自動化網頁爬蟲: Thunderbit 人工智慧網頁爬蟲會掃描數百個權威來源——產業報告、研究機構、分析師部落格和新聞,蒐集最新 B2B 數據。
- 自然語言處理: AI 能理解上下文,不只抓數字,還能擷取解釋和洞見。
- 來源驗證: 每個數據都回溯原始來源,杜絕「電話遊戲」式的錯誤傳播。
- 時效檢查: 只採用近 1–2 年的數據(除非舊數據還是最新權威)。
- 主題整理與分析: Thunderbit 分析工具會把數據歸類主題,再由我補充實用見解。
- 人工審核: 每組數據都經人工檢查,確保正確性和脈絡。
這樣的流程,讓你拿到的都是最新、可靠又實用的數據——不再只是「我好像在哪份 2019 白皮書看過…」
想親自體驗 Thunderbit?,自己動手抓取市場數據。
重點整理:這些 B2B 數據對銷售團隊的啟示
精華如下:
- 擁抱數位優先買家: 投資網站、內容和社群經營——買家在你發現前,已經完成 69% 採購旅程。
- 加快回應速度: 90% 的買家期待即時回覆。設置即時聊天、自動回應,讓聯絡更便利。
- 掌握採購委員會: 盤點所有決策人,針對不同角色調整訊息。千篇一律的提案已經沒用了。
- 每次互動都要建立信任: 關係和同儕背書往往比產品功能更重要。諮詢式銷售、信守承諾、善用客戶見證。
- 用數據和 AI 提升銷售效率: 讓團隊從行政雜務中解放,善用 AI 洞察和自動化,專注高價值活動。
- 持續培育潛客和客戶: 多數潛客當下不會成交,但經過培育的案子平均金額高 47%。保持聯繫,別忘了追加銷售和推薦機會。
- 銷售和行銷協同作戰: 共享洞察、協作內容,打造一體化營收團隊。
參考來源與延伸閱讀
我很重視資訊透明(也樂於給原始來源應有的肯定)。以下是本文數據的主要來源,歡迎深入閱讀:
想深入了解,歡迎到 ,查閱 、 和 等主題。
總結: B2B 市場變化超快,但只要掌握正確數據、願意調整策略,你的銷售團隊不只跟得上,還能領先。祝你 2025 年和未來都能持續成長,善用數據、專注目標,再加上一點 Thunderbit 助力!
—
Shuai Guan
Thunderbit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
(同時也是咖啡、乾淨數據,以及熱愛數據的銷售團隊的忠實粉絲)
P.S. 能讀到這裡,你已經是 B2B 數據控了。歡迎加入行列,祝你成交長紅!